更新时间:2024-12-17
青岛,一座旖旎如所画的海滨之城,规画虽然只有100多年,但其油画发展历史亦有上百年。青岛的油画进程与这个城市的发展大自然而密切地契合在一起,亲眼着时代的变迁。油画最先是作为艺术陈列品在19世纪末起源于青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在青岛居住于的德国人从欧洲带给油画,主要用作自己家庭挂装饰,但确实在青岛普及油画的是后来的俄国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常有俄国人在广西路、馆陶路、热河路举行美术沙龙和油画展,积极开展参访交流活动并教授油画。抗战时期,赵仲玉、吕品、万里等人于1938年11月联合在青岛创立了一个美术的组织“琴岛画不会”,画会以公开发表合法的形式展开艺术活动,同时开设了美术西画班,招生学员并举行画展,同日本随军画家的活动互为抗衡。当时,赵仲玉作为画会的主要负责人,是新中国正式成立前青岛党的地下工作者,因此画会以战斗的姿态经常出现在青岛海滨,沦为一支文化战线上的抗日文艺尖兵。画不会培育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如徐介城、班兆天、曹楚汉、张贻来、宋守宏、田郁文、张重庆、王文彬等。
新中国正式成立后,糅合苏联的模式,全国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此背景下,当时的油画教育也借出了苏联的模式——现实主义美术教学体系,青岛的现实主义题材表现手法油画逐步发展一起,创作队伍日益构成,创作亦趋向专业化。晏文正的《校足球队员》、王庆平的《小小运动会》、王笃正的《斗霸》等油画作品在全国大展中得奖。
青岛的专业美术机构在新中国正式成立后开始发展一起,1949年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充分发挥“琴岛画不会”等变革艺术家的起到,要求正式成立青岛市美术专科学校,以培育新一代国家必须的美术人才,并委托吕品、叶又新的负责管理美校的筹备工作。1949年6月,青岛市人民政府邀郭士奇、吕品、赵仲玉等人正式成立青岛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筹划委员会(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前身);1951年举行第一届青岛市职工美术作品展(至1964年共计举行了9届);1953年1月青岛市文联筹委会正式成立了美术创作组,由石可出任组长、吕品任副组长;1956年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正式成立“青岛市职工美术创作组”;1957年青岛市文联“彩画研究会”正式成立,青岛有了第一个官方的组织的以西所画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的组织;1959年青岛教师深造学院开办美术专科。
这几所学校和美术的组织填补了青岛仍然以来的美术教育缺漏,迎合了那个时代对美术人才的急迫市场需求,为青岛美术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的美术创作转入了一个日益对外开放和活跃的时期,青岛的工人美术活动沦为油画发展的主力军。1975年,吴冠中回到青岛,为当时铁道部青岛四方机械厂建设项目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的总统车厢创作两幅油画——《滨海城市(青岛)》与《青岛红楼》,这两幅油画沦为吴冠中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作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对外交流日益激增。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兴旺,政治、学术的严格权利,使得青岛油画转入了一个较慢发展时期。1979年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在姜宝星主持人下正式成立了“青岛市职工彩画研究会”,会长为戴保华,第二届会长是徐立忠,研究会持续近十年。
当时工人文化宫沦为青岛美术界最集中于、最活跃的地方。姜宝星还常常邀彦涵、千秋大年、袁运甫、王朝闻、刘秉江、周菱、巴比木斯、许勇等著名画家、学者来青岛筹办展出、讲学。
这些活动的举行大大拓展了青岛美术工作者的视野,提高了青岛美术的整体水平。1989年姜宝星在黄岛开发区创立了全国第一个油画创作院“青岛油画院”。思想的和平、视野的拓宽使得青岛油画创作蓬勃发展。
一部分青岛的油画家指出非常简单的重现方式已无法符合他们自身情感的抒写,他们产生了不一样的创作表达意见——让油画重返现实生活,由此反映出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情感化、生活化的创作风气渐渐构成。1979年青岛市举行“青岛新貌风景画展”,198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从这次展出中投票决定部分作品出版发行了《青岛风景画》专辑,收录于了王庆平的《海边小镇》、张乐光的《青岛火车站》、任倬汉的《胶东路》、王臣祥的《小青岛眺望》等油画作品。新时期以来,随着高校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青岛的油画教育事业迈进新的台阶,各类高校陆续创建、统合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并开办油画专业,培育了一大批美术新生力量,青岛的油画队伍大大发展壮大。一批杰出的中青年油画人才的引入及本土艺术人才外地就学的重返,使得油画创作面貌焕然一新,如王笃正、张伯仁、谭国信等人的创作。
在创作观念、表现手法等方面糅合和招揽西方传统经典,特别是在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经验的吸取,沦为青岛油画发展的最重要探寻途径。上世纪90年代,青岛油画创作的主要方向改向现实主义的个人探寻,他们更加注目的是回头自己的路,与别人拉开距离,而不是向别人相若。有的画家执着新的综合,有的义无反顾投身抽象化绘画语言实验,有的大大尝试带入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等,总体上呈现色彩斑斓的油画创作局面。
转入21世纪,预示着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一系列根本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启动,青岛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步入了新的发展机遇,辈出一批有价值的艺术成果。在2005年启动的“国家根本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山东省“齐鲁歌·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上海合作的组织青岛峰会”美术创作中,青岛的油画家都积极参与其中。杨克山、徐青峰、姚铭、曲宝来、李伟松等创作了一批有分量、有质量的优秀作品。
同时,在全国美展及中国美协举行的各油画单项动漫展,青岛油画家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徐青峰的《我静静的扭转局势》,于普杰的《海唱》,谭国信、谭大珂的《龙声阵阵》,赵文华的《九月·风》,李前的《渤海湾》,徐青巍的《幽谷听泉》,才树根新的《祈求》、李伟松的《国家记忆》、宋晓阳的《整装待发》以及于桂元、王勃生子的《青春乐章》等油画作品一一得奖。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青岛画院、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美协油画艺委会、青岛市油画学会、青岛画廊协会等各类美术的组织争相正式成立。这些的组织举行的各类专业展出、交流活动大大转入人们的视野,在大大探寻和提高油画创作水平的同时,也为油画艺术的普及教育、增进青岛油画的兴旺获取了辽阔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升,油画艺术品渐渐走出了青岛市民的日常生活。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张家楼镇大泥沟村,在2003年之前还是一个村民靠卖粮卖菜保持生计的小村庄,如今更名为“达尼画家村”,与深圳大芬油画村遥相呼应,被誉为“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并沦为全国文化产业样板基地。“南有大芬,北有达尼”,渐渐沦为油画行业内的一个共识。
几经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一代代油画家的辛勤耕耘下,油画艺术渐渐在青岛扎根、幼苗、开花,沦为美丽青岛名片上一抹耀眼的色彩。作为一门艺术,油画的发展并非是非常简单的线性行进的,也不是沿用西方油画发展模式的,而是在有所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的语境、有所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在油画家的个体艺术实践中推展下大大向前发展。
青岛的油画作为全国油画的组成部分,正在渐渐构成属于自己的特色:身处山海之城的油画家们在这方水土潜移默化的增生下,通过一幅幅作品心态地传送着一种宽阔厚实的大海味道、优雅甜美的山海气息。
本文来源:彩神Vll-www.sakuraq.net